大变局! GDP增长第一省, 又变了

  • 2025-07-26 06:30:12
  • 498

文|凯风

这是极其不平静的半年。

关税战沸反盈天,科技博弈如火如荼,全球经济备受折腾。大环境如此不确定,我国依旧实现了5.3%的GDP增速。

“迎难而上”是经济发展的常态,但不同省份基本面不同,受外界冲击大相径庭,GDP走势出现分化。

哪些省份乘势而上?哪些地方掉队了?

01

这是2025年上半年各省GDP:

GDP十强省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但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差距均有所收窄。

十强省之外,除了重庆反超辽宁,其他省份经济位次均保持不变,但江西逼近陕西,贵州逼近山西,西藏加速追赶青海。

从增速来看,西部省份普遍跑赢东部,内陆省份多数跑赢外贸大省,几乎所有省份名义GDP增速都低于实际增速。

其中,西藏、甘肃、湖北实际增速位于前三,山西垫底。

西藏实际增速、名义增速双双位居全国之首,也是唯一增长超过7%的省份。

湖北则是经济大省中唯一增速超过6%的省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时发力,尤其是出口逆势大增28.6%。

山西虽然增速继续垫底,但相比一季度明显反弹,名义GDP增长由负转正。

02

省域经济,三大影响依旧存在。

关税战、房地产、价格效应,是影响2025年省域经济的三大变量。

其一,关税战冲击的主要是沿海外贸大省。我国外贸总额最高的5个省份,全部都来自于东部地区。

今年以来,关税战来势汹汹,但得益于抢出口、转口贸易、关税落地暂缓等因素,外贸冲击远低于预期。

然而,加征关税下半年或将敲定,转口贸易更成为关税谈判的焦点,注定外贸难以风平浪静。

其二,房地产调整仍在继续,“止跌企稳”有待夯实。

按照官方说法,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初步显现止跌回稳迹象,但基础仍有待夯实。

不管短期走势如何,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刺激经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不要指望新一轮大涨带动的增长奇迹了。

日前召开的城市会议,提出了两个阶段之变:城镇化从“快速增长”到“稳定发展”,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

越是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土地财政的地方,受这一轮大调整的影响越深。

其三,价格因素,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为负,这也是各省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的原因。

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是通胀水平,取决于工业品、消费品价格走势。

目前,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33个月为负,CPI(消费价格指数)则在0增长的边缘。

资源型省份受此影响更大,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都是如此。

因此,遏制价格收缩,打破通缩风险,重塑增长预期,成了当务之急。

03

增长冠军,为何是西藏?

过去10年来,GDP增速第一省一直都位于西部,最早是重庆,随后是贵州,继而是西藏,而驱动力都是大基建大投资。

东部地区城镇化相对成熟,基建趋于饱和,投资驱动早已不是主流。

但西部地区仍有补短板的需要,在转移支付的支持下,大基建仍在继续推进。

西部省份经济体量普遍不大,基数较低,大基建大投资的边际刺激效应更为突出。

一个百亿级项目的能量就极为可观,遑论千亿级万亿级的超级工程?

就在日前,投资1.2万亿的雅鲁藏布江下游电站工程正式开工。

根据《又一个“世纪工程”来了》一文,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基建工程,也是西藏未来GDP增速蝉联第一的最大支撑。

今年上半年,西藏GDP同比增长7.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堪称最大贡献者。

这背后,中央投资对于西藏的支持有增无减,东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对口帮扶更是源源不断。

就在日前,16家中央企业与西藏签署75个项目投资协议,总投资额达3175.37亿元。

过去几年来,央企在交通、电力、通信等领域承建项目合计多达1.01万个。

在转移支付方面,西藏虽然不是转移支付总额最多的省份,但人均转移支付却遥遥领先。

根据《10万亿转移支付》一文,2025年,西藏获得2135亿元的转移支付,相当于本地财政收入的9倍,人均高达5.85万元,相当于四川的7倍、河南的10倍。

对于西藏来说,未来经济增长还有两大杀手锏:

一是投资3000亿元的川藏铁路;二是投资超万亿的雅江水电站。

两大超级基建,都堪称“世纪工程”,且全部都由中央投资,而最大的受益者是地方。

这里的受益,不只有短期开工建设拉动的GDP,更有建成之后产生的源源不断的税收。

大基建持续发力,西藏未来几年有望连续蝉联GDP增长第一大省之位。

04

未来省域竞争,仍旧是产业之争。

西藏的增长奇迹难以复制,不是每个省份都有如此突出的地缘、能源和战略地位,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得到举全国之力的支持。

对于大多数省份来说,基建都已趋于饱和,而在“过紧日子”的要求下,低效基建、无效基建、重复基建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投资驱动到了转型时刻。

总体而言,从外贸驱动、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将是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对于东部省份来说,指望中央投资扶持和转移支付支持并不靠谱,能做的唯有自力更生,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放眼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竞争格局,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已广为人知,人工智能的拉动效应即将体现。

新能源汽车是名副其实的万亿级大产业,重庆晋级GDP第四城,合肥、常州后来居上,郑州扛住经济普查调整压力,不无新能源汽车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安徽首次跻身中国汽车制造第一大省。

部分是因为统计口径调整,汽车生产不再按照总部所在地,而是生产地统计,但也说明安徽借助产业升级而跃升的含金量。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增长到了转折点,新势力竞争日益白热化,整个行业即将从增量时代迈向存量时代,谁能笑到最后,依旧悬而未决。

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到来,这是10万亿级的大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将远超此前的房地产和汽车产业。

不说大模型、算力芯片、人形机器人产业本身就是万亿级的,“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更将重塑传统产业格局。

在今年各地的政府报告中,共有29个省份提及“人工智能”,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更将之视为名副其实的“一号工程”。

这场产业变革才刚刚开始,注定是一场长期战役。

可以说,短期GDP增长的得失不是问题,任何省份都有爬坡过坎的转型期,但何以越过山丘就成了关键。

人工智能产业,才是决定未来区域格局的最大变量,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