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敢说! 丰田新车99%核心零件靠中国, 高管直言: 没中国造不出车

  • 2025-07-27 16:04:18
  • 627

难以置信,曾经在中国市场傲视群雄的丰田汽车,如今也跌落神坛,新款车型所使用的核心电机“E-Axle”,里里外外99%的东西都来自中国!

这还没完,丰田管亚洲这块的老大前田昌彦说得更直白,若没有中国的供应链,这车压根就造不出来! 不在中国扎根搞本地化,想进这个市场?门儿都没有!

这话一出来,汽车圈都震动了。

要知道,日本车以前可是靠“精益求精”和“工匠精神”打天下的标杆啊。现在倒好,日本汽车工业的命根子,都越来越深地绑在中国的供应链上了。这可不是简单地买点便宜零件,而是关系到能不能活下去的大事。

日系金字招牌不灵了

以前一说“日本车”,大家想到的就是皮实耐用。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彭博社扒了扒数据发现,从2019年到2024年这几年,日本车在中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这些重要的亚洲市场,市场份额都在往下掉,丢了不少地盘。

特别是咱们中国,这可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日本车在这儿摔得最狠。

2020年那会儿,日系车在中国还能占到差不多四分之一呢,结果到了2023年,根据咱们乘联会的数据,就只剩下17.1%了。

看看销量更扎心,丰田在国内卖得少了大约1.7%,而本田直接少了一成,日产更惨,少了16.1%!

就连以前卖得特别好的A级、B级家用轿车,比如轩逸、卡罗拉这种明星车,日本车也扛不住了,销量哗哗往下掉,一个跌了15%,一个跌了31%。

抢走日系车饭碗的,就是咱们自己家的品牌,尤其是那些势头猛的新能源车。

2023年,咱们中国品牌的车在国内市场份额历史性地超过了50%,相比之下,日本车的份额只剩12%了。

彭博社说得很直接,在中国,日本车企现在就是在为生存而挣扎。

很显然,日系车以前那种在全球“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感觉,是真没了。日本车在全球的统治地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抱紧中国供应链大腿

眼看形势不妙,丰田这些日本大厂怎么自救?答案简单粗暴:死死抱住中国供应链的大腿,想尽一切办法在中国本地生产!前面提到的那款丰田bZ3X电动车,就是照着这个路子来的“样板车”。

这车被寄予厚望,卖得也不贵,起步价11万人民币,从设计、生产、电池、到智能驾驶系统,全都深深扎根在中国。

关键在于它最核心的“心脏”,也就是日本综合电机制造巨头尼得科集团的E-Axle电机,该电机99%的零件材料都来自中国供应商。

为啥这么干?原因很简单,一个字,钱!

成本压下来,车价才能有竞争力,丰田才敢在咱们中国这个“神仙打架”、竞争白热化的市场里拼一拼。

尼得科自己也是把未来押宝在中国了,它在青岛上合示范区投的新厂子已经开张了。这厂子整合了资源,一年能造1800万台电机和2000多万台电控设备,成了它在全球布局里的重要棋子。

CEO岸田光哉在青岛新厂开业的时候说的话挺有意思:

“这证明我们对中国市场有信心,也相信大家一起合作、可持续发展、靠创新驱动。”

另一边,丰田自己也没闲着,砸了差不多20亿美元在上海建新的雷克萨斯工厂,也是铁了心要在中国加码。对它们来说,把供应链深深扎在中国本地,已经不是“可以选”,而是“必须选”,是关系到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了。

想在中国市场混,就得用中国的供应链,不然在价格以及技术上,日系车毫无竞争力。

技术反过来了

中国汽车工业现在对全球的影响,可不仅仅是“便宜”那么简单了,在技术上也越来越有话语权。这说明中国在电动车和智能汽车这些核心技术上攒下的家底儿,已经开始反过来影响上游的供应商了,成了推动技术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

最能体现这种转变的,是日本人自己对中国电动车技术的态度。

2024年,日本经济新闻社集团牵头,联合了好几家顶尖的技术学校和机构,花了大价钱专门进口了一辆中国吉利出的极氪007电动车,然后把它大卸八块,里里外外研究了个遍!

为啥这么干?就是想弄明白中国车到底强在哪。

拆开一看,日本专家们真的有点懵,那车身用的千兆铸造技术,精度高得吓人。打破国外垄断 的SiC逆变器、宁德时代电池包里面的巧妙设计、还有整合了英伟达芯片的水冷车载电脑,中国汽车里的每一个地方都让这些见多识广的日本工程师直呼厉害。

更让他们心里不是滋味的是,堆了这么多高科技玩意儿,极氪007在日本算下来卖不到600万日元,大概不到30万人民币,性价比高得离谱,以至于日本汽车圈里都有人私下管它叫“吉利版的雷克萨斯”了!

由此可见这场轰轰烈烈的拆车行动,早就超出了单纯的技术研究,更像是日本汽车界带着震惊和不得不服的心情,对中国同行在创新和成本控制能力上的一次“集体敬礼”。

风水轮流转,现在也算是轮到日系车来学我们华系车了。

不过,日本汽车深耕中国供应链这事儿,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这让丰田这些国际巨头拿到了重新在中国市场拼杀的“入场券”,有了翻盘的可能。

而像尼得科这样的日本顶级供应商,也借着中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生态圈,找到了自己转型和活下去的新路子。

反过来,咱们中国车企在国内这个“炼狱”级别的竞争里,硬生生磨炼出来的电动化和智能化真本事,正通过卖车出海和技术输出,让全世界的消费者受益,也推着整个汽车行业往前跑。

说白了,现在造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少了谁的合作都可能玩不转,尤其是少了中国这个关键角色。未来的路,注定是大家绑在一起,共同探索的旅程。

参考资料

日本电机巨头:99%中国制造的发动机,搞成了 观察者网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