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联盟成立! 中国石油牵头, 能否打造全产业链优势?
- 2025-07-28 09:19:59
- 626
在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外,一辆蓝白相间的氢燃料电池大巴缓缓驶过——它加注的氢气,来自中国石油建设的全球最大绿氢炼化项目。而在千里之外的广东,一家新能源车企的生产线上,搭载中国石油氢能技术的车载储氢瓶正批量下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景,共同指向一个关键变化:中国氢能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迈向"链式突围"。
2024年夏,由中国石油牵头成立的"中国氢能产业联盟"正式揭牌。这个覆盖制氢、储运、应用、装备制造等全环节的"超级联盟",能否破解氢能产业"散、小、弱"的困局?又将如何重塑中国在全球氢能赛道的话语权?
一、氢能为什么是"必争之地"?它藏着能源转型的"第二曲线"
要理解氢能联盟的意义,首先得明白氢能在能源格局中的位置。简单来说,氢能是"能源的搬运工"——它能像"能源快递员"一样,把风光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从发电端送到用能端,解决"发电容易储电难"的痛点。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氢能被寄予厚望:它燃烧只排水,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100倍,既能替代工业、交通领域的化石燃料,又能作为储能介质平衡电网波动。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达5.3亿吨,占能源消费的12%——这是一片万亿级的"蓝海"。
但氢能产业有个"先天短板":它涉及制氢(绿氢/灰氢/蓝氢)、储运(高压气态/液氢/管道)、应用(工业/交通/发电)、装备(电解槽/储氢瓶/燃料电池)等上百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会拖慢整个产业发展。比如,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年产量超3300万吨),但绿氢占比不足1%,储运成本占氢能全链条的30%-40%,应用场景集中在化工领域,交通端的氢燃料电池车渗透率仅0.1%。
这种"大而不强"的现状,让氢能产业急需一个"整合者"——既能串联上下游资源,又能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中国石油的入场,正是瞄准了这个需求。
二、中国石油凭什么牵头?它手里攥着哪些"关键牌"
在氢能领域,中国石油不是"新玩家"。从2018年在新疆建成国内首个规模化光伏制氢项目,到2023年在甘肃投产全球最大绿氢炼化耦合项目(年产绿氢2万吨),再到布局覆盖全国的氢气管网(已建成400公里,规划2025年达2000公里),中国石油在氢能全产业链上早有深耕。
但真正让联盟成立的底气,来自它的"链主"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三个环环相扣的能力上:
其一是制氢端的"规模+技术"双壁垒。中国石油拥有国内最完善的化石能源产业链,同时布局了风光发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具备"灰氢(化石能源制氢)转绿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天然优势。在新疆库车,其绿氢项目通过光伏发电直接制氢,成本已降至每公斤18元(国际平均约30元);在内蒙古,利用风电制氢的项目正在测试"风光氢储"一体化模式,进一步提升绿氢经济性。
其二是储运端的"管网+设施"全网络。氢气储运难,难在"长距离、低成本"。中国石油运营着国内70%的油气管道,其中天然气管网里程超13万公里——这些管道稍加改造就能成为氢气混输管道(目前已在华北试点掺氢15%的天然气输送)。此外,其在新疆、广东等地布局的液氢工厂(单厂日产能50吨),以及自主研发的70MPa高压储氢瓶(续航800公里),正在构建"管道+液氢+高压气态"的立体储运体系。
其三是应用端的"场景+生态"深协同。氢能的价值最终要靠应用释放。中国石油的加油站网络(2.2万座)正在改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站,单站日加氢能力可达1000公斤;在工业领域,其与钢铁、化工企业合作,用绿氢替代焦炭用于高炉炼铁(吨钢减碳1.8吨);在交通领域,其联合车企开发的氢燃料电池重卡(载重49吨,续航600公里)已在港口、矿区投用。
这些能力交织成网,让中国石油有能力成为氢能产业链的"黏合剂"——既能把分散的技术、资本、市场串起来,又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三、联盟如何破局?从"各自为战"到"链式共赢"的关键一步
氢能联盟的成立,本质是为了解决产业"散"的问题。过去,氢能企业分属能源、化工、汽车、装备制造等不同行业,技术标准不统一(比如储氢瓶的压力等级有70MPa、35MPa两种),资源重复投入(全国在建的电解槽产能超30GW,但实际需求仅10GW),导致"小、散、乱"现象突出。
联盟的运作模式,正是从解决这些痛点入手:
它搭建了一个"技术共享池"——聚集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电解槽技术)、清华大学(储氢材料)、中集安瑞科(储运装备)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比如针对"液氢储运成本高"的痛点,联盟整合中石油的管道技术和中集安瑞科的液氢罐技术,共同研发"管道+液氢"混合储运方案,目标将长距离储运成本降低40%。
它编织了一张"标准统一网"——牵头制定覆盖制氢、储运、应用的团体标准。比如统一氢气品质检测方法(避免"一家一个样")、规范加氢站建设流程(缩短审批周期30%)。这些标准不仅能提升产业效率,还能增强中国在全球氢能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目前国际氢能标准主要由日本、德国主导)。
它还搭建了"市场协同链"——建立"氢能供需平台",让制氢企业(如光伏电站)直接对接用氢企业(如钢厂、车企),减少中间环节。比如,内蒙古某风电制氢项目的多余氢气,过去只能低价卖给周边化工厂;现在通过平台,可直接运输至广东的氢燃料电池车生产基地,每公斤利润提升2元。
这种"链式整合"的效果,已经在试点中显现。联盟成立后,首批12个重点项目落地——新疆的"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年供氢50万吨)、广东的"氢能重卡示范线"(覆盖珠三角主要港口)、四川的"绿氢+光伏制氢"耦合项目(成本再降15%)。这些项目不仅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更让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找到了"生存空间"——比如一家原本只能做储氢瓶配件的企业,通过联盟对接了中石油的储运标准,拿到了批量订单。
氢能产业的下一个十年,从"联盟"开始
当然,氢能联盟的道路并非坦途。技术上,绿氢的"电-氢转换效率"(目前约60%,目标80%)、液氢的"大规模液化成本"(每公斤15-20元,目标10元)仍需突破;市场上,氢能的应用场景仍集中在工业和交通,家庭用氢、发电用氢等新场景尚未打开;政策上,氢气的"能源属性"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仍按危化品管理),制约了跨区域运输。
但这些挑战,恰恰是联盟存在的意义。正如一位参与联盟的企业负责人所说:"单靠一家企业,可能只能解决10%的问题;但100家企业联合,就能解决90%的问题。"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国石油牵头的氢能联盟,不仅是一个产业组织,更是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重要抓手。当欧洲提出"2030年建成40GW绿氢产能"、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补贴氢能时,中国的氢能联盟正在用"全产业链优势"给出另一种答案——不是依赖单一技术或资源,而是通过协同创新,构建"成本最低、场景最广、生态最活"的氢能体系。
回到开头的场景:当冬奥会的氢燃料电池大巴、广东的重卡、新疆的绿氢炼化装置都连接在同一条产业链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氢能产业的崛起,更是一个国家在能源转型中的智慧——用合作代替竞争,用系统思维破解复杂问题。
或许,这就是中国氢能产业最值得期待的"联盟效应":它不仅能改变能源格局,更能重塑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从"各自为战"到"链式共赢",从"追赶者"到"引领者"。
- 上一篇:中韩元首通电话
- 下一篇:中国首次试采就破纪录彩虹也来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