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不: 欧盟爆出中国车真实销量

  • 2025-07-19 15:15:51
  • 588

曾被称为“中国品牌在欧洲的门面”的MG,如今连门口都快站不住了。最新数据显示,MG今年在欧盟销量暴跌近五成,直接跌出头部阵营,连前十都岌岌可危。

而取而代之的,是比亚迪。

不是凭运气,不靠情怀。比亚迪靠硬核产品和多车型投放,直接在2025年上半年欧洲电车市场砍下33,231辆,市占率3.58%,成为中国品牌中断崖式第一。

紧随其后的是小鹏和零跑,小鹏销量6063辆,零跑5124辆。它们一个靠G6打入欧洲都市中产圈层,一个靠Stellantis渠道以T03席卷欧洲城镇小车市场。也就是说——除了比亚迪,能站稳脚跟的,目前就它俩。

但问题也从这开始。

从零跑之后第八名开始,销量全部跌破千辆。哪怕加起来也敌不过小鹏一款车。这意味着,排名榜上超过一半的品牌,距离被欧洲市场淘汰,仅一步之遥。

我们总是看到各种出海捷报——“某品牌出口增长300%”、“日销千台发往海外”,但实际数据表明,这些车大多数并未进入欧盟体系。它们只是漂洋过海送去了非洲、中东、拉美、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库存消化站。

欧盟,是中国新能源品牌的试金石。在这里,产品、技术、法规、服务、品牌缺一不可。不是喊两句“出海万台”就能通关的。

从市占率角度看,整个上半年,中国品牌在欧洲14国的合计电车市占率为8%。乍看不错,但背后全靠比亚迪和MG撑着。扣除这两个品牌,其余二十多个品牌平均份额不足0.2%。

而这些品牌里,有的自称高端(理想、蔚来),有的背靠大厂(长城、赛力斯),甚至有的已经宣布“欧洲本土化制造”计划(领克),可一到销量榜上,全体沉默。

所以现实很残酷:真正在欧盟“站稳脚跟”的,目前只有比亚迪一个;有机会“扎根生长”的,也就只有比亚迪、小鹏、零跑三家。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体系问题。

比亚迪有全球供应链、成熟销售网络、多车型矩阵与本地组装能力;小鹏靠产品技术、软硬一体,赢得前瞻用户;零跑则依赖Stellantis,搭了渠道快车道。

剩下的?基本都在边缘徘徊,或者干脆只是拿“欧洲”做品牌炒作用:贴个出口标签,混个高端人设,回国内再当噱头讲故事。

2025年上半年欧盟销量真实数据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真相:中国品牌的“欧洲神话”,其实只属于那几家真正做了准备、配得上战场的企业。其他的,早该下牌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