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销量暴跌46%, 雷军跌落神坛?
- 2025-07-12 01:41:31
- 126
车圈顶流的魔法失灵了吗?
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7月首周,新能源汽车市场惊现大变局,小米汽车销量暴跌 46%,上险量仅4890辆,环比断崖式下跌46%,成为当周前十新势力品牌中跌幅最大的车企。
要知道,小米YU7上市仅1小时便突破28.9万台大定的盛况犹在眼前,这一幕的出现不经让人诧异。
但谜底就在谜面上,YU7的爆单一定程度上积压了SU7的销量,毕竟产能问题仍旧是困扰小米汽车的难题,所以出现争抢产能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这一问题的出现无疑给小米汽车敲响了一记警钟,同时揭示出这家跨界造车新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交付困境与信任考验。
爆单的YU7,让SU7很受伤
产能问题一直是横亘在小米汽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早在小米SU7上市之前,雷军接受央视新闻《面对面》节目采访时,表示:“我特别担心,一上来不火,大家都不买。更担心的是,如果大家都来买,这一等要等一两年肯定会被骂惨,各种焦虑情绪。”
后来的事情咱们都知道了,SU7上市即卖爆,不少车主盼星星盼月亮都还没等到爱车。
不过等来了小米的另一台车——YU7,而后者同样是爆单,同样是产能地狱。
所以难免会出现小米工厂产能倾斜的问题,数据显示,6月SU7销量交付量超2.5万辆,环比下滑12.5%,7月初则更加惨不忍睹,当周SU7实际交付仅4553辆。
而且工厂二期扩建尚未完全落地,YU7交付等待时间长达45-62周。如此漫长的等待期,直接导致部分消费者转向理想、小鹏等竞品。
毕竟只有车开到手上的那一刻,情绪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真切体会。
虽然小米YU7可以自由选择多款颜色,多种配置,但与之而来的代价是提车周期变得更加漫长,尤其标准版等待的周期会更长。
以至于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没有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有多大的锅就做多少饭”……
何况竞争对手们抓住这个机遇开始贴身猛打小米汽车,如蔚来、极氪、智己、阿维塔、智界等多个品牌推出针对“YU7准车主”的定金补贴策略。
明晃晃的商战摆在眼前,没有能力消化订单只能眼睁睁看着用户被挖走。
还有面对竞品的冲击,如前段时间预热了好久的小鹏 G7 终于上市,共三款车型,售价分别为19.58万元、20.58万元和22.58万元,比起之前的预售价猛降了4万。
特斯拉同样采取了措施,如Model 3长续航全轮驱动版CLTC续航增至753公里,百公里加速提升至3.8秒;焕新Model Y长续航全轮驱动版CLTC续航增至750km,但起售价仍为31.35万元。
这一切都让小米汽车难以安稳度日。
新能源车企集体遭遇寒冬
小米汽车的难题只是新能源车企困境的一扇窗口。
2025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呈现出“整体增速放缓、新势力集体承压、市场竞争加剧”的特征,行业寒潮与新势力生存压力共同涌现,如新势力前十品牌销量全线下跌,其中9家跌幅超10%。
本质来看,这是政策退坡、产能过剩、价格战,以及技术迭代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48.6万辆,同比增长117.3%,但环比下降8.5%;另据行业周度数据(第27周,6月30日-7月6日),新势力销量前十名车企全部环比负增长,累计销量环比跌幅超24%,其中小米、小鹏跌幅最大(分别下降46.2%、42%)。
这种“环比下滑”打破了新能源汽车市场“淡季不淡”的传统,反映出消费者需求阶段性饱和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展开来看,理想、小鹏、零跑等虽仍位列新势力前三,但销量增速放缓。
如理想2025年上半年累计交付20.4万辆,同比增长7.9%,但6月销量出现下滑,目标完成率仅32%(全年目标64万辆);
小鹏上半年交付19.7万辆(超2024年全年),但7月G7上市后销量增长未达预期;
零跑虽以22.2万辆(上半年)领跑新势力,但6月后销量增速放缓,且面临低价高配战略与高端化转型的矛盾。
更别提尾部新势力们了,生存都是个问题。
其次,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持续升级,全年超50起官方降价事件,最高降幅超5万元,导致单车利润大幅缩水。
不过对于行业而言,“寒潮”将加速优胜劣汰,推动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熬过寒冬,拥抱暖春
有人说,小米汽车的困境揭示出互联网思维与汽车制造业规律的深层冲突。
这话正反面说都有一定道理,小米汽车的优势正在于此,但同样也给其带来了一些困扰。
当快速试错的手机行业逻辑复制到涉及生命安全的重资产领域,其风险被几何级放大,如一位消费者所言:“我宁愿多花3万买传统车企的保守技术,也不敢开实验室里的黑科技。”
这种认知鸿沟凸显了智能汽车时代技术透明性与责任边界的重要性。
究其根本,小米汽车此前的危机事件以及质量问题,还是让不少消费者担忧。
毕竟可靠比炫技更重要,安全是汽车不可逾越的底线。
而且作为新兴品牌,与传统车企及部分新势力相比,仍需积累沉淀。在车辆关键性能指标上,如续航里程真实性、电池安全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靠性等方面,小米汽车此前表现未能完全打消消费者疑虑 。
总的来看,小米汽车销量首周暴跌 46%,是交付、品牌、竞争、技术等多方面问题交织的结果。
要扭转局面,小米需优化产能提升交付效率,妥善处理 “减配” 争议重塑品牌形象,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方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突围,重回销量增长轨道。
正如雷总的那一句,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
如今车圈进入竞争更激烈的淘汰赛阶段,留给各大品牌的试错机会已经不多,补齐每一块短板是留在牌桌上的重要法宝。
小米汽车同样如此,销量端的成功只是开始,综合实力才是真正的考验。
- 上一篇:白雪公主好气色的秘密
- 下一篇:苹果卓里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