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投资模式: 当创始人开始收取“尽调误工费”
- 2025-07-24 22:21:49
- 813
一场创业者的情绪反扑。
在创投圈,一场微妙的权力转移正在发生。
某热门赛道创始人因不堪频繁接待投资人尽调,提出“尽调前先支付误工费”,并称其为“反向投资模式”。这一看似标新立异的行为背后,是创始人群体日益高涨的情绪反扑——长久以来被视为投资机构“特权”的尽调,正在经历角色反转。
01
“观光式尽调”之痛:时间比资本更稀缺
对许多创始人而言,投资人约见已成不可承受之重。某家创新企业CEO吐槽,自己一周需配合三家机构尽调,提交涵盖研发数据、专利布局等核心商业机密的资料。“相当于把家底打包奉送,却无法确定对方是真心投资还是收集情报。”他无奈表示。
更严峻的是,频繁的尽调严重削弱了对业务的专注度。新能源领域某核心材料供应商创始人坦言,因频繁抽身应对投资人调研,甚至影响了生产调度。
当小步快跑的融资模式(如“A++++”轮次)成为常态,创始人平均每年1-2轮的融资节奏意味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在见投资人上,而非产品与市场。
02
只看不投:优质项目稀缺下的机构焦虑
“尽调泛滥”的根源在于优质项目的稀缺与资金的高度集中。
以具身智能赛道为例,头部企业估值已被推至70亿至100亿以上,直接将中腰部机构挡在门外。与此同时,LP对成功率的要求日益严苛,而许多热门赛道项目仍面临商业化前景不明的问题。
“泡沫项目”的阴影挥之不去。曾占据全球碳化硅市场62%份额的Wolfspeed近期申请破产,印证了错估市场与竞争的致命风险。“‘不投,好过投错’的含金量还在上升。”一位亲历其兴衰的投资人感慨。
尽管如此,机构仍需高频尽调以保持市场敏感度。“怕错过风口,只能靠堆量缓解焦虑。”一位投资人坦言。这催生了大量低效互动——某线上路演挤入三十多位投资人,创始人讲解后仅收到三五个敷衍提问,时间在双向消耗中流逝。
03
规则重塑:从被动承受走向主动筛选
创始人收取“尽调误工费”的背后,折射出了对于当前尽调生态的不满。面对困局,创始人开始寻求主动破局:
“误工费”门槛:数千元的象征性费用,旨在筛除缺乏实力与诚意者。
亮资与TS前置:要求机构证明资金实力或提前签订投资意向书(尽管TS约束力有限),以提升沟通效率。
极致的“反向尽调”:硅谷AI创企Rewind曾公开融资PPT,让投资人主动填写报价,最终收获170份TS。其成功依托三大支柱:身处风口(AI大模型)、强劲业绩(ARR数月飙升至70.7万美元)、以及知名机构背书(a16z等种子轮投资)。
04
双向奔赴:重构健康生态的基石
“反向尽调”模式虽具创新性,却非普适良方。
Rewind的案例揭示核心:市场热度、扎实业绩与强大背书,是赢得议价权的硬筹码。对多数企业而言,被“筛选”仍是常态。
当前,投资人的“只看不投”与创始人的“反向尽调”,实为特殊市场环境下各自的生存策略。前者在募投双重压力下规避风险,后者在创新生死时速中守护核心竞争力。
创业和投资,本质是一场双向奔赴。走出对立陷阱,需要双方清醒认知自身生态位——投资人需克制投机性尽调,珍视创始人的时间;创始人则需以实力赢得规则制定权。唯有如此,疲惫的尽调“内耗”才能转化为推动价值创造的合力。